“检查组”留下一个模棱两可的报告,走了。与会的人员稀里糊涂地听了。
“检查组”肯定了龙溪的“农田规划、改造”工作,对钱北“青港滩”和万丰“千亩圩”进行了表扬。但又决定为了“不误农时”,万丰的“千亩圩”工程“暂时下马”,有待于“认真勘测,全面规划,特别是要协调好今年的种植计划,以备今冬明春再掀一个新。”。由此一来,钱北“青港滩”无形中成了龙溪公社的“农田规划、改造样板工程”;许多大队提出请林木森前往“考查,指导”,都被沈心田和王宏铭以“先行勘测,全面规划,统筹安排,不误农时”为理由拒绝了。
话都说得漂亮,大家心里也明白,“青港滩”只能是个神话,天下的好事不可能全在龙溪公社。还有个不可言传的关键所在,物质匮乏。“东环线主干道”己把公社的建材指标耗尽;青港滩所用的水泥还是沈心田找陈绍泉“签字”,通过老同事打着“修建龙溪护堤”幌子,用的是防汛物资。王宏铭更怕林木森的脑袋太灵,万一又弄座青龙港桥,岂不把黄莲作甘草,自拣苦吃。
既然“农田规划、改造”要有全面性规划;公社“农规指”的人员除了林木森,分成了两个组,由二个副主任带队全部下到各大队协助勘测,规划。林木森负责全面规划;各大队勘测未完成之前,所谓规划只为纸上谈兵。轰轰烈烈的“农田规划、改造”也转移到由各个大队作好“冬修水利”的重点上。
此时,中国正处于一个历史的转折点
“九一三事件”后,9月1干8日中共中央对“高层”发出了关于林彪叛国出逃的通知;并对“*彪反革命集团”的“主要成员”*永胜、*法宪、*作鹏、*会作等人采取“离职反省,彻底交代”。同时为避免由于出席人员的改变而引起猜测,改变了“国庆二十二周年”的庆祝方式,决定今后不是“大庆”逢五逢十不搞大型庆祝活动。公开申明的理由是:“新中国已建立20多年了,局势稳定,不必年年搞大规模的庆祝活动,劳民伤财,把庆祝活动主要放在基层和用在实际行动中。”
10月3日,中共中央决定撤消“军委办事组”,成立“军委办公会议”,由叶剑英主持中央军委工作。同时,决定成立以周恩来为首的由10人组成的中央专案组,彻底审查“*彪反革命集团”的问题。1971年10月上旬开始,按照中央部署,在内部陆续传达“*彪反党集团”罪行材料,不久便在公开宣传中开始点名批判。全国开展的“批陈*伯达整风”改为“批林整风”。一字之改,却惊天动地,震魂荡魄因为对“*彪反革命集团”的“揭批查”过程也是“剥竹笋”的过程,一笔一笔地清算*彪的历史老账,一层一层把内幕剥开。*彪自井冈山以来所犯的十六条错误在政治局内部进行传达,接下来“571工程”纪要作为批判*彪的罪行材料也印发全国。
周恩来开始全面着手处理中国的经济问题,放宽了一些政策,使得中国经济在“文革”时期得到了恢复发展。涉及于“民生”,中央决定在一九七一年十一月三十日全国企事业“调资”28。进一步稳定了社会安定。在“农业学大寨”的运动中,新华社十二月七日报道,全国年度“水利建设五十亿立方米,增加农田三千万亩。”一九七二年一月十三日从国外引进化肥、化纤成套设备8套,以后又提出引进43亿美元成套设备和单机的方案即四、三方案
一九七二年一月六日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同志在北京逝世。十日,在北京举行追悼会,毛泽东不顾身体有病,亲自参加,周恩来亲致悼词。周恩来看到了一个“历史转折点”。的确,从一九七一年秋季开始,毛泽东就不断地“吹风”,为众多的老干部正名,把“文革”中几位老帅挨整的账全部算在彪的头上。此时,毛泽东突然亲自前去追悼陈毅,陈述了“陈毅是个好同志”的一番评价,无疑是给“文革”中受到冲击的老干部们带来了巨大的希望;也为周恩来“解放”老干部提供了机会。周恩来当机立断,顺水推舟,扩大影响;他在一些场合中反复说,“毛主席参加陈毅同志追悼会,使我们这些老干部、使我们忠于主席的人,都很感动。”
翻开“571工程”纪要,那些被当时认为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反动至极的语言,更加激起全国人民义愤填膺,对死有余辜的*彪一伙恨之入骨。但是,随着“揭批查”的深入,无论从革命理论还是革命实践上,“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”运动都显露出它致命的缺陷;暴露出了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“文革”是不是“左倾路线”的产物
“文化大革命”的理论与实践,是和*彪的名字分不开的。为着树立和维护彪副统帅的地位,“文化大革命”从中央到地方把一大批老干部从政治上打翻在地,为*彪一跃成为经中共九大党章“法定”的接班人扫清了障碍。当红卫兵小将们虔诚地高呼“敬祝伟大统帅毛主席万寿无疆”口号时,必然要同时高呼“敬祝*副统帅身体健康永远健康”在个人崇拜达到近乎疯狂的年代里,这两句发自亿万人肺腑的口号构成了时代的最强音。*彪作为那场造神运动中跃升最快,并奠定“一人之下,万人之上”显赫地位的一尊“大神”,成为全党、全军、全国人民的学习榜样。
然而,就是这个信誓旦旦地扬言谁反对毛主席“就全党共诛之、全国共讨之”的“副统帅”,为什么要加害毛主席
在以后一段时间里,不管上级传达的文件如何煞费苦心地解释,都无法削弱这一事件给全国人民心理上的巨大冲击。尤其是年轻的一代,“知青”们由衷而产生混乱,这些当年的“红卫兵”,他们首先感到的是自己对领袖的赤诚之心和圣洁之情受到了亵渎,认为自己上了当,受了骗。当他们因受骗的意识因在农村艰难生存而备受煎熬时,当他们因失去理想主义的精神支柱而四顾彷徨时,“扎根农村”的号召,类似一种近乎绝望的被时代拋弃心理,麻木了他们神经,攫住了他们的心。
此时是“知青”们最混乱时期,种种思潮促使他们开始思想,因激变产生的思想往往是激进的。就象是锅夹生饭,生活就象“毛桃”,涩涩地,人生总是有独木桥,不容得你谦让。
“九一三事件”暴露出了另一个核心问题,就是接班人。一时间“周公恐惧流言日,王莽谦恭未篡时。向使当时身便死,一生真伪复谁知”等诗句,在社会上广为流传。诗句说明历朝历代接班人的选取都非常之难,都真伪难辨,而且被选者要经过时间的检验。今天的政权也是如此于是,“培养革命接班人”也成了各级领导和党的组织部门的“重点工作”,众多的青年干部被推荐出来。方婷的“内参”,向地委副书记“要”桑苗的“知青”一文,为林木森的“仕途”打下了一块坚实的基石
林木森并不知道这些。由于“家庭问题”,林木森对政治历来不关心;现在连公社“农规指”都是他孤单单一人留守了,谁也不来打扰他。一日三餐时林木森和徐桂香聊上几句,没有“中心运动”,“公社治保会”集中到“人武部”办公,“治安大队”要进行夜间巡逻,赵小龙他们也来得少了。只有张爱玲想着表妹夫,奉婆婆的话,不时送些点心来。
林木森感到很孤寂,感到是个被遗忘的人。
“有福不会享”张爱玲见他愁眉不展地,笑着说,“侬是谁龙溪农规、改造的总规划师,随便让侬下去,有份。木森,实话告诉侬,谁不想有第二个、第三个青港滩,就是有了怎么动手侬也清楚农田规划、改造又不是挖条排水沟,要有建材物资,要有钱。公社的基建、农改资金早用完了。青港滩用的是水利款,还是沈书记找陈书记特批的。木森,趁现在有空,多练练笔;侬毕竟不是科班生,要扎实基本功,勤能补拙,多画些。再帮忙画几幅梅花,肖姐上回拿的两幅,没到家就被人抢走了。现在木森的梅花盛放湖兴城了不过,沈书记和宏铭提了条件,只给画不许提侬名,生怕被人惦记上,把侬抢走了”
张爱玲说得很认真,林木森却不以为然。现在新华书店除了领袖肖像就是八个“样板戏”。民众内心还是喜欢山水花鸟。有时间练练手,提高技艺,借机会作几幅绣样,一举两得,倒真是一件乐事。
作者辛苦写作,是期盼读者的支持可这里是个“怪圈”,每天几百人点击,但作者没有收入。编辑说:“读者只点不看文。”感谢读书支持,谢拒点击造假您已花钱阅读,为何不支持作者恳请您进行收藏,将是对我永久支持